前陣子開了Mastodon上 g0v.social 台灣小站的帳號後,偶爾會把在教堂彈管風琴的影片上傳,迴響不錯。這週四臨時起意彈了新世紀福音戰士主題曲《殘酷天使》後,意外獲得蠻多按讚和轉推:
今天又測試了一下,發現了一個詭異的現象,分享管風琴影片在Instagram、Threads上觸及率和互動都很差,但在Mastodon上效果普遍都不錯,而且因為Mastodon上沒加什麼好友,所以都陌生觸及。
因為這現象蠻神奇的,我就問ChatGPT,ChatGPT這樣分析:
ChatGPT的分析
你的情況很有代表性:Instagram 有 2000 多個追蹤者、Threads 有 300 多人追蹤,Mastodon g0v.social 只有33人追蹤,但在 Mastodon 上的互動卻遠高於其他平台。
這背後有幾個關鍵原因:
1. 平台演算法限制曝光
Instagram 和 Threads 主要依賴演算法決定誰能看到你的貼文。即使你有很多追蹤者,若演算法判斷你的內容不是「熱門」或「高互動」,就不會推播給大多數人。這些平台會優先推播已經有高互動、或是與用戶興趣高度相關的內容。若你的追蹤者平常較少和你互動,或他們的興趣和你的內容不完全重疊,曝光率就會大幅下降。
2. Mastodon 的社群互動習慣
Mastodon(尤其是 g0v.social 這種小型社群)用戶習慣主動瀏覽時間軸、支持彼此的創作。即使追蹤人數少,只要內容有共鳴,大家會主動按讚、轉推,互動率自然高。小社群的「熟人感」和「互助文化」讓每一則貼文都更容易被看到和回應。
3. 互動門檻與平台文化
Mastodon 用戶習慣積極互動,按讚、轉推門檻低。Instagram、Threads 用戶則可能只對特定類型內容(如自拍、美食、旅遊、流行話題)有高度互動,對於音樂演奏這類內容,按讚意願較低。
4. 內容呈現方式
Instagram、Threads 偏好短影音、強視覺衝擊或話題性強的內容。若你的影片偏長、或主題較小眾,容易被快速滑過。Mastodon 用戶則更願意花時間細看、細聽,並給予回饋。
我不清楚ChatGPT的分析有多少是準確的。我唯一知道的是,g0v小站上後還有著早期社群媒體剛出現的那種溫暖真實感。
小站上沒有演算法,貼文按照時間軸排列,每個人都很真實,也更願意互相給予支持,雖然不是人數最多的平台(活躍用戶不到2000人),但反而更容易產生安心感,而不是焦慮。
在g0v小站上,我會想要分享生活中那些有趣又溫暖的小事,而不是那些我預期可能「效果會很好」,但實際上一點都不是自己真心話、用 AI快速產出的貼文。
Reddit上有網友曾經這樣評價Mastodon和其他社群媒體:
體育圈還在 Twitter。很多搞技術和科學的人都跑去 Mastodon 了。新聞圈分散了,但作家、藝術家和新聞似乎都往 Bluesky 跑。網紅好像都用 Threads 和 Instagram。
這或許也解釋了不同社群平台主要使用者的特性,以及並不是人人都適合主流社群平台 - Threads、 Instagram、Facebook等平台透過演算法機制,所有人豢養成需要注意力的怪獸,把那些能立即獲得大量關注的內容推送給更多使用者,讓符合特定趨勢的貼文、短影音得到了更高的流量,與此同時品味更趨同質化,
算法推薦系統支配文化類型的方法是,把那些能立即獲得大量關注的內容投餵給更多使用者,如此一來也就讓符合特定趨勢的文化產品得到了更高的流量。…….在演算法所塑造的「扁平時代」裡,能夠得到關注、持續走紅的文化產品,通常都很容易就可以理解、複製與參與,且很輕易就能融入環境之中。 —扁平時代:演算法如何限縮我們的品味與文化
如果你對於難以捉摸的演算法,和資料被科技公司綁架感到焦慮,不妨試試看去中心化社交媒體,例如Mastodon,也可以進一步了解聯邦宇宙(Fediverse)的概念:由不同平台組成的、彼此互通但獨立存在的社交網路。即便你我在不同平台、伺服器上也能跨站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