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由攝影系教授舉辦的 Reason & Reverie攝影展,呈現出多元題材(人權、兒童犯罪、移民、超現實…..) 以及應用多種攝影技法的作品。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展內藝術家們有使用到的攝影技術:
(不想看專有名詞的請往下滑直接看作品介紹)
- Daguerreotype(銀版攝影,又稱作達蓋爾銀版攝影):源自於19世紀的攝影技法。銀版攝影法的優點是照片逼真,富立體感,而且是正像。缺點是從不同的角度觀看,照片會由正像變成負像。
- Cyanotype(藍印,或稱藍曬):一樣源自於19世紀,以藍色的深淺色調來重現影像,通常應用在水彩紙上。
- Gum Bichromate(重鉻膠彩轉印法):將水彩加進感光乳劑裡,再以CMYK一層一層分別曝光與顯影,就可以堆疊出一張如水彩般的彩色照片。每一層顏色顯影時需靜置水中約一小時,且會因水彩廠牌不同而影響色彩附著力,成功機率極低!
- Archival Pigment Print(數位沖印):一般指可以保存70年之久的,長效顏料的墨水沖印(噴墨印刷)。
- Chromogenic Print(簡稱C-Print):跟Pigment Print不同,C-prints是在感光相紙上生成圖像,然後經過化學顯影及定影完成的輸出方式。由於是以化學顯影為基礎,與噴墨印刷最大的不同在於色調的連續性(相紙內層染料彼此融合),這也是為什麼有人會說C-print的顏色更加真實。
- Photomontage(攝影蒙太奇):藉由切割、重組以及拼貼各種不同性質或是相似元素的照片與底片,最後再經由沖洗或是再翻攝成無接縫的作品。
- Polaroid Spectra Film寶麗萊:spectra film是尺寸比較大的底片,接近正方形。
作品簡介、展覽回顧
Dan Herrera — Vaudeville
使用Cyanotype和Gum Bichromate技術顯影在水彩紙上,每一幅作品需要耗費四天等待它乾。
這樣浪漫的技法恰巧與Dan Herrera的主題相應,營造出奇幻復古、有如童話故事中插畫般老舊質感。仔細去觀察可以發現染印所造成的紙質磨損,以及自然呈現的粗糙影像粒子。
下面影片有Dan Herrera本人對於創作的詳細介紹,包含製作精美的馬戲團舞台模型背景,以及如何應用Gum Bichromater技法將人物與背景層層重疊在一起。
Valerie Mendoza — Cafe Espelho
Valerie Mendoza在展廳內打造了一個小小咖啡館,試圖還原她在葡萄牙的藝術駐村經驗。
精巧的咖啡館輔以殘破房屋攝影作品,營造出一種違和感。Valerie Mendoza試圖點出咖啡館在當地社群的重要性以及葡萄牙正面臨的房市泡沫化問題。
Yvonne Williams — FULCRUM
使用Photomontage技術而形成的兩幅美麗畫作,乍看之下是靜止的畫面卻蘊含動能,既像是大海又像是光譜,擁讓人不禁迷失在這完美的藍色漸層中。
作品名Fulcrum,中文的意思是「支點」。畫面中穩定且重複出現的地平線體現了Yvonne Williams對於大自然的力量崇敬,以及在面對生命困境時的紓解知道 — 找到支點、達到身心靈的平衡。
Binh Danh — Saguari National Park Arizona
以銀版技術呈現的數幅國家公園景觀攝影作品,觀眾從各種角度觀看能看出大自然優美紋理的變化。
這個作品可以明顯看出銀版攝影的特性 — 從不同的角度觀看,照片會由正像變成負像。這種鬼魅性的呈現方式,與Binh Dank家族的越南戰爭經驗相關,即使他很小就移民至美國,這種創傷仍像鬼魂般縈繞在家族的集體記憶中。
Victoria Heilweil — In Plain Sight
“In Palin Sight”的創作概念主要來自於日文中的「侘寂Wabi Sabi」,展現不經意的生活美學。而這系列創作也是展廳內唯一不使用相機,而是使用iphone拍攝的攝影作品。
影像是印刷在white cotton paper上(白棉紙?),大家都忍不住湊上前去偷摸,因為實在是太美了!紙張讓影像彷彿呈現凹凸立體感,像材料樣品一樣真實,輕柔的顯色效果讓作品更顯極簡。
Eliana Cetto — Don’t Cry
以寶麗來拍攝的一系列人像作品。影像上的淚滴其實是藝術家後製而成。Eliana Cetto在成像時抓、摳底片表面以形成如淚滴般的痕跡,每張作品拍攝到顯相過程大約花費20分鐘。
在等待顯影時Eliana Cetto也與被攝者溝通,請他們寫下關於哭泣的經驗,並將這些高度私密性的文字展出。
Jonathan Fung — PEEP
裝置藝術作品,探討綁架兒童、雛妓問題。
一系列的積木上貼滿兒童的人像照片,輔以重複播放的影像投影 — 女孩在遊樂場快樂的轉圈圈畫面,暗示兒童的純真及涉世未深,且猶如生活在封閉的危險圈圈中。
Robin Lasser feat. Adrienne Pao — Sari Dress Tent
Robin Lasser 創作Dress Tent 系列已經超過10年,最新“Sari Dress Tent”是為了慶祝舊金山亞洲美術館10週年的特別作品,尺寸比以往的dress tent更為高大,甚至可以容納觀眾進入裙底下休憩。
Sari Dress Tent使用的印度紗麗來自於居住於舊金山灣區的印度移民婦女,不同的紗麗各有婚喪喜慶等用途,觀者進入可以共同感受捐贈者的生活記憶。
根據紗麗捐贈者的訪談,有些人認為紗麗是一種印度女性專屬的榮耀、是連結家族女性的代表性的物件,然而也有人將紗麗視為對女性的框架及束縛,因此,Sari Dress Tent具有幽默且諷刺性別、社會文化的寓意。有別於傳統紗麗層層纏繞的穿著方式,開放式的Sari Dress Tent讓觀眾能進入想像印度女性生活經驗,假想弱勢男性進入紗麗裙下,原先的男性權威凝視將變的尷尬,男性角色由施威者轉變被照顧者、被拘束著。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也可以透過以下方式支持我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