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我正式轉型成為遠距工作者。因為在那之前就有遠距接案的經驗,加上我的工作大多只需電腦即可完成,所以不論是線上溝通、自主時間規劃,對我來說都不算問題。
很多人覺得在家會效率低落,但這問題從沒出現在我身上。反而少了通勤、多了自由,在自己的小天地裡安心工作,簡直不要太爽!
然而自去年創立的studio,開始與來自世界各地各式各樣的藝術家們合作後,我才發現原來大家的工作習慣有著天壤之別。許多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對他人來說,反而是門檻。
你可能不適合遠距工作的幾個徵兆
1. 沒有主動向團隊夥伴回報進度的習慣
要讓團隊時刻在同一線上,基本功是主動匯報。沒有面對面的互動時,若你習慣「做完再說」,容易讓團隊無法掌握整體進度,甚至誤以為你在拖延或脫隊。這種資訊斷裂,會加劇彼此的不信任與誤解。
2. 你的工作高度倚賴與他人的合作
若你的工作需要頻繁協作、互相確認或即時與他人討論、修正,一旦轉為遠距模式,節奏就會被打亂。時差、訊息延遲、網路速度限制,少了同步對話,溝通成本提高,效率自然下降。
3. 如果沒有見面開會,就無法獲得所需的資料,進而影響專案推動與決策
我個人非常討厭開無意義的會。如果有重要的事,我會直接錄影講解,而會議只留給需要即時解、做決策、分派任務的時刻。
即便是brainstorming,我也習慣要有議程,而不是毫無節制的討論而沒有結論。
然而我發現,有些人一定需要經過面對面開會才能釐清需求、搞懂下一步、獲得文件或進行關鍵討論。這代表他們的工作流程尚未內建「非同步溝通」的機制,一旦轉成遠距,就像是駕駛一輛沒有導航的車,只能原地打轉。
4. 你的工作型態非常固定,無法任意調動時間與任務順序
成為自由工作者的優點是時間彈性,但缺點也是時間太過於彈性,甚至突然的變化太多。例如我今天還在做平面設計,明天突然要化身為製作人,製作行程表,協助導演與藝術家的溝通。
這種彈性要求我們隨時都能整理好心情,在任何情況下進入狀態。
如果你只能在固定時間執行特定任務,而無法依據情況調整排序,那麼遠距的彈性反而會變成干擾,甚至是混亂的來源。
那麼反過來說,要適應遠距工作,最好具備哪些特質呢?
幾種適合遠距工作的特質
1. 你的工作內容高度自主
你可以在沒有密集監督下,自行規劃與完成任務。你清楚自己的目標與里程碑,也能主動尋找資源解決問題。即便當下沒有同事可以過來幫忙,你也知道如何破解難題,持續推進。
2. 你的工作時間彈性,能夠隨時切換、調動執行不同任務的時間和順序
你懂得如何在生活與工作的流動中,靈活穿梭,不會被突發事件影響產能。你可以在早上開完會釐清需求時,整理好資料後,下午馬上就能進行創作。
或者你足夠了解自己,能根據靈感與能量調整步調,因此不會感到混亂或焦慮。
3. 你能夠主動發起溝通與更新
不論團隊有沒有要求,你會主動回報進度、提醒他人需要你協助的部分,也能在遇到瓶頸時尋求支援。
你清楚了解「適度地公開透明」能夠讓合作更順利運行。
4. 你能在資訊不完全的狀況下做出判斷
尤其遇到跨國遠距溝通時,常常無法即時取得所有背景與資訊,可能客戶少給資料,一等就是一個晚上。
適合遠距工作的人能快速評估手上資料,擬定初步行動方案,並持續調整。你不怕不確定性,甚至將它當作是創作的一環、是一種挑戰,也有信心在混亂之中準備不同的備案。
5. 你擁有強烈的問責力和自我驅動力
當大家都在不同地方工作時,沒有人會要你打卡、督促你準時開會、指揮你每天該做什麼。
你必須有清楚的專案時間感,知道如何設定階段性目標、切割任務、控制進度。也因遠距帶來的自由度,你對工作的投入可能並不仰賴外在約束,而是源於對目標與價值的深層認同。
遠距工作,是自律的放大鏡
很多人嚮往遠距工作,是因為它聽起來「自由」、「可以選擇工作環境」、「沒有同事和老闆盯著」、「時間彈性」….等原因。
但真正適合遠距的人,並且能持之以恆的人,往往比在辦公室工作時更有紀律、更擅長非面對面的溝通、更能獨立作業。
遠距型態會讓有好習慣的工作者變得更加自在,而另一面,也會讓鬆散的習慣無所遁形。
所以,在開始遠距之前,先誠實地問問自己:「我,準備好了嗎?」